五月|毕业


感谢长期以来每月听我念叨的读者,我准备了一些毕业礼物。也许是我亲手酿造的杨梅酒,也许是清理宿舍时发现的一些有趣的小物件。感兴趣的读者,可以在推送下方或者公众号的后台留下对我的毕业祝福。我会在留言的人里选取读者送出 🎁~


今年5月19日毕业答辩现场

5月19日,我完成了毕业答辩。

1

没有多年前入学时曾设想过的激动,甚至有几分怅然。

该怎样形容这种感觉呢?可以说一切,都让我想起阿列克谢耶维奇那刻薄却准确的书名《二手时间》——

“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,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……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、所经历过的东西,所以说是二手时间。” ——【白俄】阿列克谢耶维奇

答辩当天的每个步骤都有从前的经验可供参考,我复述着早已演练过多次的科学故事,老师们不时看向手表盘算着下一场会议。会议桌上的茶盏空了又满,满了又空,一位评委吃净一碟又一碟果盘。首先完成答辩的我走下台,口干舌燥,接一杯水,看到藏在台后的鲜花,静静等待着唤它出场的时刻。

我不停地喝水,这证明前夜的酒精还没有被消化殆尽。

那是去参加导师的饭局,并提前拍摄毕业合影,似是而非,也半客半主。当酒精和摄入酒精的理由被调转了时间顺序,不真实感便油然而生。于是我放弃了花费努力去回忆那些昨天曾被我敬酒的老师们,他们的名字早已被记录在互联网词条的海洋里,只等待我某天产生再次打捞它们的动机。

接水的时候,我发现会议室楼外开始飘起了小雨,似乎准备清扫绵延数日的潮湿与炎热。我想到前些天在过马路时随口说出的那句话:“一旦准备离开某地,时间就变得粘稠起来”。而这场雨正在耳畔对我不断低语:“离开吧,离开吧,这里不属于你”,似乎发誓要清扫这种厌人的粘稠。

在我接第四——或是第五杯水后,这场「演出」已是等待宣读答辩结果的环节了。

根据古早且神秘的体液学说,粘稠特质的人行动缓慢而沉着,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。喝水似乎能稀释此时的某种粘滞感,让即将进入科学家世界的我,此刻也反复思索起古早的神秘学——或许我性格多变的特质,和生活中情绪的浓度不无关系?

比如,人大可以在抑郁时读书写作;在胆汁充沛时激情做爱 … 啊对了,那多血质大概是“热血”的古老称呼,几乎骗人相信拿到博士学位便能拯救世界,便随时冲出这逼仄的会议室,冲出这栋闷热的办公楼,躲过鲜花拥簇的环节,消失在雨幕里…

“雨下得太不痛快了”,我将剩下的半杯水一饮而尽,想着:“今晚再去喝两杯啤酒吧”。

2

去年5月酿青梅酒时刚晒好的果子

去年五月,我封存了三坛杨梅酒和一坛荔枝酒。

那坛荔枝酒据说只需半年就可以酿好,是我特意备给去年年底生日的,其它杨梅酒留着庆祝毕业。没想到疫情形势风云变幻,自逃离学校后就没再有开坛品酒的机会,反而有幸得以在家庆祝一次生日,实属大学以来首次。直到今年初返校,我才得以带着期待撬开那装荔枝酒的坛子。

不无失望的是,我只觉荔枝酒口感甜腻,并谈不上美味。那时我望了望柜子更深处的青梅酒,绝大多数的青梅依旧圆滚,酒的颜色也与荔枝酒并无二致。这教我心里直打起鼓——

莫非这几坛果酒都将以失败告终?

直到预答辩前不久,我终于开启并品尝了那三坛青梅酒。我惊喜地发现,似乎仅在短短的两个月间,这酒的成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青梅似乎已将贮存的阳光尽数释放,变成了褶皱萎缩的醉梅干;原先淡土黄色的冰糖汁也充分浸染过青梅的色泽,呈现出深沉的红褐色。我斟出一小杯品尝,酸里透甜,滋味颇丰。

我不知道这种转变何时发生,但这似乎成为读博生活的绝妙隐喻。

悉数五年来,过分糟糕和过分开心的日子其实都不多,正如酸甜的梅子好过甜腻的荔枝。蜕变发生在每分每秒,以至于难以察觉在何时,自己终于变成了最初设想过的样子。而到了美酒开坛的那刻——这个承认 「你值得这个博士学位」的答辩仪式开始,已仅剩表演给他人的意义了。酿酒人心里盘算的,当是如何走好后面的旅程。

就像我近来读过的《罗盘》这本书,它开头便是一场刚刚结束的博士答辩——

莎拉,这位被智慧女神格外关照的女主,自信谈论着她那东方的神秘学的博士论文,巫术与木乃伊。在赶来恭维这位学术新星的人尽数散去之后,莎拉却拒绝被某个高筑藩篱的学院所规训,朝向东方开始了知行合一的长途跋涉,并不断将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与思考转化成一篇篇文章,只为求证她那深埋心底的学术信仰——“世界本不分西方和东方”。

或许这样的「学术个人英雄主义」只存在小说里,或是我豆瓣的个性签名里:

——「A scientist who also travels

直到答辩结束,主席宣读“同意授予博士学位”时,这些胡思乱想不得不暂告段落。鲜花正从后台取出,大家交递着在拍立得照片上签名纪念…… 而我想起《二手时间》里曾触及的精神荒原:

英雄必须杀很多人,或者死得很壮烈。

致谢

转眼间,我研究了五年的人与河。河有四时,有盈亏,有荣枯,亦有喜乐哀愁。河没有名字,我在河中打着水漂,所有想说的话河便替我说了——

人顺河而下,可期百川入海。

感谢恩师傅伯杰院士,学研若沧茫大海,取扁舟一叶横渡,他是“大渡海”的引路人。傅老师的教诲总是简单直接又具有启发性,帮助我这位五年前还徘徊在海边「面朝西边,指向北方」的少年找到了渡海的起点。感谢王帅教授,他包容着我的自由随性,倾听我的理想主义,给我开卷阅读的空间,给我自主探索的时间。渡海途中,我不止一次想对他说「Oh, captain, my captain」!

感谢武旭同老师,从五年前野外相识起,他见证并影响着我的学术思想之演变,几乎每一篇研究工作我都曾向他请教,并总是能得到极有价值的建议。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许多优秀的老师们,包括但不限于赵文武老师、刘焱序老师、李琰老师、周沙老师、沈妙根老师、缪驰远老师、刘见波老师,感谢你们曾在不同场合对我的研究工作做出的指点和帮助。感谢中山大学一直同我保持联系的杜建会老师和胡亮老师,杜老师的敢想敢做与亮哥的认真严谨,都是我学术路途中后知后觉的宝贵财富。

人沿河而行,可辨成长足迹。

感谢可爱的品言,她是不断让我清醒地认识到“人生不止有一个奖章”的灵魂伴侣,她淬炼我的天真与敏锐,使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常驻。感谢我博士期间的两位舍友卢文路与骆玉川,与他们同处的日常绝不会有一丝枯燥无趣。感谢王奕佳师妹,她永远是值得信赖的战友。感谢其他同院的挚友们,陈鹏、宋佳熙、张疋亥、冯思远,在学术和生活中他们都是能与之畅所欲言的伙伴。感谢课题组各位同仁,尤其是王亚萍、张皓宇、焦晨泰、叶冲冲、高德新、谭子敏,他们在举不胜举的琐事上提供的帮助与支持,使科研生活的点滴得以汇聚成流。

感谢香港大学的李研师兄,五年来他恰到好处的点拨让本不会编程的我逐步将短板补长。感谢北京大学的王文宇与黄永源,中国人民大学的牛昱尧、张炼、与温慧瑜,同他们在经济、历史、考古、社会学等领域的定期探讨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。感谢我的桥牌搭档、北京大学的肖逸南,他在许多数学问题上给予了我莫大帮助,对我而言好似数次雪中送炭。感谢所有为我提供过资料、信息、修改意见的老师同学乃至陌生审稿人们,我想对你们付出的答谢已毋需言表——我从来没有忽视过任何有价值的建议。

人溯河回望,可见源头活水。

感谢我的父母,他们一直努力为我营造着独立自主、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。他们默默操持着我们的家,即便来探望我,也会说着「我们看过北京了,我们看过珠海了,我们回家吧」之类的话,只因不想从学业中分走我太多精力。文章我自甘沦落,不觅封侯但觅诗,也许我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,但多亏他们的支持,我才能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坚定前行,我走过的每一段路,笔下的每一个字符,都饱含他们的理解与厚爱。

感谢互联网世界为我提供过帮助的众多开源社区和开源工具,你们使我能够自由勾勒出脑海里的玉宇琼楼,而不必从「先造一颗轮子」开始。功不唐捐无须先磨细铁杵,我心中本有的针才不会荒芜。工具的快速迭代也督促着我保持终身学习,哪怕世上的一切终将腐朽,拥抱开源的人也不必在一天内吃掉五十罐凤梨罐头。

最后,致敬我的精神导师们——爱德华·威尔逊,段义孚,大卫·爱登堡,你们的作品是指引我前进的光,去追寻那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。你们用一份了不起的优雅,维持住了那个世界的幻觉,尽管那里的一切要么未曾到来,要么已经逝去……

悠悠五载换拙文百页,忽忽万绪聚笔尖一言。读博乃极尽自私之事,沿途固多承善意,然答报时光益疏,纵有穷尽感恩之思,终渺沧海之一粟。未尽之人事,今朝情谊铭心坊,来日重逢待报梅。


文章作者: Shuang (Twist) Song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Shuang (Twist) Song !
  目录